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故士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
儒学的功能和作用,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家庭、社会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之中,特别在处理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关系方面,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。这一点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。
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人生,着眼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,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,解决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问题。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的传统,在现代转化的过程中,仍然具有永久的价值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层的整体结构,就经济发展而言,运用儒家和谐、整体理论,可能产生一种东方式的企业精神,但更重要的,则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、经营管理以及个人的创造精神,这是必须承认的。但就人文世界而言,何者为本,何者为末,这本身也是有特定函义的。所谓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分,正说明冯先生所从事的是一种哲学创造,而不是转述历史。
问:先生早岁受学于冯友兰先生门下,对于这位曾备受海外学界批评的一代学人之思想历程,想料会有颇深的体认,这里可否请先生具体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?再者,关于先生踏入中国哲学研究的路向上,其历程究竟如何?请予告知一二。西方文化也重实践,但更多地向工具方面发展了,其结果是,科学技术取得了支配地位。因此,自然界是活泼泼地,人也是活生生的,人生的意趣就在于体悟自然界的活泼泼的生意,实现万物一体之仁。
这是人生的根本目的,不是指盖房子必须事先设计图案那一类目的。天命之谓性[1],天道流行,赋予万物(朱子语),命和赋都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。这是一种目的理性,是人生的价值所在。但是最初的目的论,都与宗教神学有联系。
按照儒家的天人之学,情感决不能仅仅被理解为纯粹个人的情绪反应之类,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纯粹主观的兴趣、爱好之类。孔子说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万物生焉,天何言哉?这与仁有何关系呢?天不言,本无目的,但是天虽不言,却能使四时运行,万物生长,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。
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或轴心时代,除了墨子讲天志,持宗教目的论之外,其他各家包括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道家,都否定了宗教目的论。这就涉及目的与工具的关系问题。孔子所说的仁,确实强调人与人的关系,而且与孝直接有关,但孝只是为仁之本,并不是仁之本,而且孝是被当作自然情感看待的。儒家学说也讲自然,却并不承认自然界是完全受自然因果律、必然性支配的,人虽是自然界的产物,但缺乏自然法、自然权利的传统,因此,不能被归结为自然主义。
如果说天地有心,那就是以生物为心(朱熹语)。人继此而生,便有目的,便有善,它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结果,也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继续和完成。但是没有外在的目的,自然本身有没有目的性呢?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人的心就是天地之心,人的目的就是自然界的目的,离了人心,便无天之心,离了人的目的,便无自然界的目的。
但道德的对象不仅有人类,而且有自然界。儒家接受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,但赋予自然以儒家的价值内容,这就是善。
这种说法有一个基本前提,就是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了。否则,就是自私而用智,就是自我限隔,把自己和自然界对立起来,一句话,把自己变成工具。
因此,从一开始,天与人就不可分,离开人的存在,所谓天是什么一类的问题,根本是毫无意义的。作为儒学核心的仁,就是同生的哲学联系在一起的。儒家所谓性命之学、性理之学、心性之学,都是讲目的理性的,同时又与自然界有一种内在联系,其根本内容就是仁学。汉朝的董仲舒,虽然试图恢复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,但他所说的天,已不是上古时期所信仰的天了。只有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,因而也就实现了自然界的目的,人与自然界原本就是统一的。从人的方面说是继,从天即自然界的方面谈则是命,是赋。
这是天命、天道的最根本的意义。按照这种说法,生态伦理学的出现,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,只是一种权宜之计,而所谓自然美,也只是一种精神消遣。
孔子的天命观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。他一方面提出自然目的这一概念,批判了科学中的目的论。
欲是人的欲求的心理机能,但有感性之欲,有理性之欲,这里所说,是理性之欲,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不容己的意向活动,这种意向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内在动力。儒家仁学的最高成就,就是万物一体思想。
人的德性靠天所生,这个生,不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生,而是一种生命哲学,体现出自然目的论与道德进化论的思想。人类理性固然能够将自然界作为对象去认识、去改造,而且能够取得极大成功。儒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,就在于此。但价值理性是一个广泛而又狭隘的说法。
从这个特点来看,它是超功利的。在中西哲学与文化史上,都出现过目的论。
这就是儒学天人之际的哲学。这就是天人之际的真实含义。
自然界是一个不断生长、生成、发育流行的过程,这一过程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,但又是有秩序的。只有如此,才能实现人的价值。
自然界本身只是一个生,生生不已,却并无所谓善。这种普遍的宇宙关怀,是仁的最高表现,也是儒家成己成物之学的最高成果。儒学要为现代文明作出贡献,首先需要现代化,要现代化就必须吸收工具理性,与之相结合。人固然是社会的动物,但决不是凭空就成为社会动物的,从一定意义上说,一切社会活动都是自然界的赐予,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,只把自然界作为开发与掠夺的对象,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主宰,以致犯了严重错误,受到不断的惩罚。
它不是真有一个预定的目的,因为它不是人格化的神,它就是自然界本身。儒家也认为人是目的,但儒家将最高的善即仁视为自然界生生之道的目的性实现,视为人的内在的生命之动力和目的,从根本上说与自然界是统一的。
西方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,都有目的论思想,但这种思想后来与宗教神学相结合,成为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。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内在的,而不是外在的。
所谓自然界是善的,无非是说,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界,人的生命价值是向善。继是一个主体性行为,只有人才能继天立极(立人极),也只有人才有善的目的。
1 留言